新聞

2025年7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 - 2025年7月
豐富體驗實踐技能 全人教育作育英才
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秉持「作育英才,服務社會」的校訓,致力培養學生成為具備知識與才能,並擁有正面及積極的態度,熱愛生命,關心社會的博雅嶺南人。吳曉靈校長期望學生有深度,有闊度地學習、應用、反思與創作,能夠在校園生活中逐漸成長為語言、音樂、藝術、運動與科學兼擅的二十一世紀主人翁。今年,學校派位成績令人鼓舞,早在三月已有七成同學獲中學錄取,四成同學更獲2-5間中學錄取。
146「教育私房菜」 個人化專業建議
吳校長認為教育不應該是流水式作業,因此學校推行146「教育私房菜」計劃,為一、四、六年級的每位同學提供個性化學習成長建議。在小一入學時,教育心理學家團隊與班主任及主要科任老師共同觀察及分析學生的八大智能發展能力,並提供詳細報告及活動建議;四年級則加入社交及情緒智能評估與家長問卷等增潤項目;及至六年級,學生將進行「DISC性格測試」,由持牌分析師吳校長親自為學生進行性格分析及安排一對一會面,以幫助他們深度了解自己性格特徵,希冀學生能夠從容面對升中後的人際溝通及生活挑戰。此外,學校還推行「你是我的小海星計劃」。該計劃堅持1:10的師生比例,每一位教師擁有十位專屬於自己的小海星,定時定候在校內給予小海星關懷,旨在讓每一位學生得到更適切的照顧。至於小一班級的師資配備,每班安排3位老師擔任班主任,當中包括外籍老師。另外學校SENCO也兼任兩班小一的副班主任,以確保每個「小海星」都能得到充分的照顧。
豐富STEAM實踐機會 活用知識、學會解難、發揮創作
為培養學生綜合應用學科知識的能力,學校提供大量實踐機會,例如在四年級開始,安排學生參與「QTN Robot in STEM 2.0」,與此同時,讓學生分組使用Micro:bit進行編程,拼砌可移動的機械人進行比賽。學校今年STEAM Fun Day的各級課程中,分別教導學生紡線車及織布機的原理,學生們在生活的常識探索中學習,從中獲得啟發,之後再讓學生動手拼砌出紡線車和梭織織布機模型,展現出他們卓越的解難能力。每年這天的學習均是一次寓教於樂,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思」的難得經驗。此外,日常課程也會開展羅馬炮架等科學實驗,讓學生活用知識、懂得實際解難。
學校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種STEAM比賽和活動,以拓闊學習經歷,促進他們自主探索和研究,並從中學以致用。每年學校還會帶領在STEAM學習領域表現優秀的四至六年級學生前往英國參加BETT UK教育展,不但可以展示他們的創意發明品,更讓學生增廣見聞。
多元學習經歷 培育中英兼擅人才
學校提供豐富多元學習經歷,培育中英兼擅人才。英文教學以AI結合跨科活動,如與科學科合作,讓學生輸入英文指令為視障人士設計GPS語音提示手杖,訓練創造力與邏輯思考能力。又發揮外籍老師教練資格的優勢,運用英語教授學生欖球及曲棍球的運動技巧及進行訓練;安排學生參加紐西蘭、新加坡等地的遊學團,提供全英語境和國際交流機會,鼓勵學生自信地多聽多說多經歷。中英文科按學生程度分組或分流施教,許多家長和學生均表示中文科每級分三班,老師能夠因材施教,學生能夠學得自如,從此不再恐懼中文。此外,學校以合作學習模式加強學生社交與協作技巧,更在生命教育科增設中華品德禮儀、中醫藥等特色課程,並組織北京、上海、河南、四川等地交流團,以多元體驗照顧學生學習風格與興趣。
特色課外活動 發掘閃光點
嶺南同小秉持「Let every student shine」理念,依多元智能理論打造特色課及課外活動體系,覆蓋語言、藝術、音樂、體育、STEAM等領域。既有e-樂團、升旗隊、武術隊等常規隊伍,也引入手綿球、圓網球等新興運動項目,助力學生挖掘個人潛能。在此土壤下,學生參與賽事屢獲佳績,學校更得到美國「國際啟發潛能教育聯盟」頒發「國際啟發潛能教育學校大獎」,見證育人理念落地成效。
以IB理念全面推行全方位學習 跨科實踐 學以致用
吳校長善用其十幾年於國際學校工作的經驗,在嶺南同小實踐IB課程特色。學校以品德價值觀為學習主題,以整書閱讀為基礎,以STREAM為媒介,讓學生進行跨學科學習,打造一個特別的「全方位學習周」。每個年度均安排主題閱讀,並按年級開展跨課程活動。例如在2024/2025學年,高小學生以中英雙語閱讀《福爾摩斯:六個拿破崙》一書後,根據書中內容,先前往香港科學館以「PDAR」進行與光學有關的科學探究,回校後根據所學的知識和科學原理製作望遠鏡、潛望鏡、顯微鏡;更發揮創意,將課室打造成「Team Lab 2.0」,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在開放日當天為來賓展示了一間別具特色的光影實驗室。
此外,學校亦在STEAM Fun Day結合IB 課程理念,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題開展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學生需分級閱讀不同程度的繪本、書籍,透過影片加深對絲綢之路的認識,再學習箇中與STEAM有關知識,最後「動手做」並進行成果展示。一年級學習電路知識,為絲綢之路的城市點燈,二年級學生認識不同茶包物料的特性及進行茶葉的酸鹼度實驗,並進行茶包製作,高年級更製作舉重機械人及運輸機械人等,將跨學科知識融會貫通,以科技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學以致用。
愉快銜接新階段 建立良好學習基礎
升上小學標誌着需要面對不同的「成長關卡」,學校每年八月均會安排適應課程,透過活動及遊戲幫助學生認識校園環境和新伙伴,並學習自理及遵守規則。為了拉近師生關係和生生互動,學校更特別在開學初安排兩天的校園歷奇活動,讓學生在學期伊始培養堅毅、勇敢的品德情意。而每年三月則為小一學生安排一個特別的兩日一夜「生活營」,讓小一同學在校內「宿營」。小一學生初次離開父母,跟同學一起度過一個特別的夜晚,同時教師們更為小一學生設計一系列別開生面的活動,培養自理能力和加強集體生活的意識。吳校長表示:「有家長提到自己從未想過子女可以離開他們,在學校過一晚;還有家長分享,因為班主任的口頭禪是『進房靜靜地看書』,孩子們也因此像『著魔』一樣,樂於在家靜靜地看書,建立良好的自學氛圍。」
訓輔貫徹「知、情、行」 培養積極正向價值觀
學校的核心價值觀為「忠誠愛家、堅毅勤勞、樂於服務」,每年根據訓輔主題設計特色課程,實現「作育英才,服務社會」的校訓。今年的主題是「關愛守法」,透過中式餐桌禮儀、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禮儀、護蛋行動以及融入IB元素的公平貿易和理財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個人修養,培養珍惜生命,樹立正確金錢觀等良好品德。每年,各年級均參與服務學習,活動包括探訪獨居長者、帶領視障人士逛超市,以及成為幼稚園生的「小老師」,教導「學生」玩夏威夷小結他和做手工等,即使一年級的同學亦深切體會「從服務中學習」及關心其他社群,以服務社會為使命。
適當放鬆身心 建立健康習慣
為了讓學生在健康的成長環境中實現全面發展,學校日常會安排同學進行護脊操與護眼操,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此外,每月設有一天「無功課日」,增加親子時間;今年還新增「午睡活動」,允許同學在午息期間小憩,提升精神健康。學校亦響應《4Rs精神健康約章》,在生命教育課開展有關抗逆力、情緒管理等教育,並積極與同學溝通支援他們的需要;另設「心靈小屋」,添置電動按摩墊、豆袋等物品,供師生額外休息放鬆所用。
「家長學堂」構建橋樑 共同參與陪伴成長
除了豐富學生的校園活動外,學校同樣為家長打造多元化的參與平台,通過「家長學堂」構建緊密的共育橋樑,開設涵蓋AI、編程、品德教育、性教育等主題課程。日常亦舉辦多樣化親子活動,拉近家校距離,如邀請明星足球隊與家長、孩子同場競技;中秋冰皮月餅製作、二十四節氣金箔畫、親子龍舟比賽、親子劍擊體驗日等活動。此外,學校更積極鼓勵家長義工參與多項校園活動,例如與子女在週末展開「親子油牆假期」,加強家長對孩子校園生活的參與度和擁有感,家校攜手陪伴小朋友成長。